【中药名】知母zhimu
【别名】羊胡子根、蒜辫子草、昌支、地参、淮知母。
【英文名】AnemarrhenaeRhizoma。
【来源】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ge.的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全株无毛。根茎肥厚,横走,残留许多黄褐色纤维状的旧叶残基,下部生有多数肉质须根。叶基生,线形,长20~70厘米,宽3~7毫米,基部常扩大成鞘状,上面淡绿色,下面深绿色,质稍硬。花葶直立,不分枝,高50~100厘米或更长,其上疏生鳞片状小苞片;花2~6朵成一簇,散生在花序轴上,排列成长穗状;花黄白色或淡紫色,具短梗,多夜间开放,有香气;花被片6,2轮,长圆形,长6~8毫米,宽1~1.5毫米,外轮具紫色脉纹,内轮淡黄色;雄蕊3枚,着生于内轮花被片中央,花药黄色;子房长卵形,3室。蒴果长圆形,具6条纵棱,3室,每室含种子1~2。种子黑色,长三棱形,两侧有翼。花期5~8月,果期8~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向阳山坡、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带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,习惯称“毛知母”;鲜时剥去或刮去外皮晒干者习称“知母肉”(光知母)。
【药材性状】毛知母:长条状,微弯曲,略扁,偶有分枝,长3~15厘米,直径0.8~1.5厘米,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。表面黄棕色至棕色,上面有一凹沟,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,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,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;下面隆起而略皱缩,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。质硬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。气微,味微甜、略苦,嚼之带粘性。知母肉:外皮大部分已除去,表面黄白色;有的残留少数毛须状叶基及凹点状根痕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苦、甘。归肺经、胃经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泻火、生津润燥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6~12克,水煎服。用治外感热病、高热烦渴、肺热燥咳、骨蒸潮热、内热消渴、肠燥便秘。
【药理研究】药理研究认为,有解热、镇痛、消炎和利尿作用;抑制Na+-K+-ATP酶的活性;调节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系统;能延缓肝细胞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;降低血糖;可抗血小板聚集;抗病原微生物;能延长环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;具有利胆、免疫抑制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本品含芒果苷、知母皂苷A-Ⅰ、知母皂苷A-Ⅱ、知母皂苷A-Ⅲ、知母皂苷A-Ⅳ、知母皂苷B-Ⅰ、知母皂苷B-Ⅱ,知母多糖A、知母多糖B、知母多糖C、知母多糖D、扁柏树脂酚、β-谷固醇、知母双糖等。尚含胆碱、烟酸、泛酸以及芒果苷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寒,大便溏泻者禁服。
【配伍药方】①治伤寒胃中有热,心觉懊恼,六脉洪数,或大便下血:知母6克,黄芩6克,甘草3克。水煎热服。(《扁鹊心书》知母黄芩汤)
②治肺痨有热,不能服补气之剂者:知母(炒)、贝母(炒)等分。为末服。(《医方集解》二母散)
③治妊娠月未足,似欲产,腹中痛:知母60克,研为末,蜜丸如梧子大。不计时候,粥饮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知母丸)
④治梦泄遗精:知母30克,黄柏(去皮)30克,滑石90克。上为末,白水和丸,空心温酒盐汤送下。(《普济方》斩梦丹)
【中药名】赭石zheshi【别名】代赭石、铁朱、钉头赭石、赤赭石【英文名】Haematitum【药用部位】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Haematite。【产地分布】主产于河北、山西,山东、...
【中药名】紫苏子zisuzi【别名】苏子、黑苏子、铁苏子、任子。【英文名】PerillaeFructus。【药用部位】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(L.)Britt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【植物...
【中药名】肿节风zhongjiefeng【别名】草珊瑚、接骨木、九节茶、接骨金粟兰、竹节茶。【英文名】SarcandraeHerba。【药用部位】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glabra(Thunb.)...
【中药名】紫苏梗zisugeng【别名】紫苏茎、苏梗、紫苏杆、苏茎、紫苏草、紫苏枝茎。【英文名】PerillaeCaulis。【药用部位】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(L.)Bri...
【中药名】蜘蛛香zhizhuxiang【别名】马蹄香、九转香、连香草、大救驾、鬼见愁、老龙须、养血莲、磨脚花。【英文名】ValerianaeJatamansiRhizomaEtRadix。【药用部位】来源...